衛生署建議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~35g,但研究發現,90%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平均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只有15~20g,還不到建議量的2/3。
近年來腸胃科門診中,腸胃道不舒服與便祕的患者愈來愈多,腸胃科醫師發現,這些患者往往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有很大的關係。雖然許多患者都認為自己很重視營養,但外食機會增加及飲食過於精緻,導致膳食纖維的攝取量,幾乎有逐年降低的趨勢。
膳食纖維 重要的營養素
膳食纖維是一種人體無法消化的非澱粉性多醣,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、同時也是肝膽腸胃專科醫師的蕭敦仁指出,膳食纖維廣泛存在於五穀根莖類、堅果豆類、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,動物性食物則沒有膳食纖維。它對人體非常重要,近來被稱為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之外的第六營養素,正由於膳食纖維在人體消化道中無法被消化酵素所分解,所以可以增加糞便的量、並容易吸附水分而具有保水的作用,可增加糞便的柔軟性、刺激腸道而促進腸道蠕動。因此膳食纖維對預防或改善便祕問題,是最好的天然藥方。
便秘 現代文明病
便祕是現代人飲食太精緻的文明病之一,蕭敦仁表示,日本研究發現,常常便祕的人,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沒有便祕者的兩倍,因為糞便一直囤積在大腸中,大腸不斷的再吸收,不但吸收了水分,也吸收了毒素,毒素經由大腸黏膜侵入,是最直接受影響的器官;而毒素不斷的吸收、回流到肝臟來解毒,又增加了肝臟的負擔。
更可怕的是,便祕患者在解便時,腹腔壓力急速增加,又大幅提高了心臟負荷,使心臟疾病、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大增,尤其是老年人,若有便祕問題,最好盡速改善。另外,便祕的人容易罹患痔瘡、出血,痔瘡出血的疼痛又使排便困難,而更容易便祕,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,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。
改善便祕 膳食纖維最好
蕭敦仁表示,對於容易便祕、腸胃不舒服的人來說,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攝取膳食纖維,但現在外食人口很多,飲食要高纖並不容易,再加上飲食太精緻,例如我們常以白米飯、白麵條等為主食,但它的膳食纖維含量,遠遠不如糙米及穀類等食物,即使吃完一大碗白飯,膳食纖維的攝取也非常有限。
所以他常鼓勵民眾每天早晨自己打一杯不過濾的新鮮蔬菜汁飲用,但現代人實在太忙碌,連早餐都不一定有時間坐下來好好吃,更別說是自己打新鮮蔬菜汁來喝。如果實在無法多攝取蔬菜水果,至少應選擇一些即泡即食的高纖營養食品,來補充膳食纖維。
膳食纖維 好處多多
除了預防與改善便祕問題之外,膳食纖維對人體還有許多幫助。蕭敦仁指出,肝臟經由膽道分泌到腸道的膽酸乃由膽固醇所製造,可能在排便不順暢時,經由腸肝循環再度回收到肝臟,因此如果多攝取膳食纖維使排泄順暢,因為纖維除可吸附膽固醇外也有吸附膽酸的功能,則膽固醇不會停留在體內,就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。
此外,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體內腸道環境的健康、幫助腸道內好菌的生長及提升免疫能力。人體的免疫系統,70%就佈建在腸道中,因此,腸道要健康,人體的免疫力才會好。膳食纖維可使腸道環境更好、被腸內菌發酵時所製造的短鏈脂肪酸有助於好菌的生長,如果腸道不健康,吃進體內的好菌再多也無法存活;而健康的腸道,可使好菌繼續生長、過敏原減少、同時刺激腸道的免疫系統提升。
膳食纖維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,就是可幫助減重。他說,飯前30分鐘先吃或喝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、飲品,有研究發現,因為沒有熱量的膳食纖維先占據了部分空間、增加飽足感,使得吃飯時總熱量的攝取減少,體重也自然受到很好的控制;而且膳食纖維可以延長胃的排空時間,若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則容易餓、又會想多吃其他食物,更不利減重。
國人攝取膳食纖維 明顯不足
有一個笑話說,非洲人早上吃的食物,下午就排出來了;歐洲人白天吃的食物,要到下星期才會到馬桶。就是因為飲食太精緻,又喜歡吃些蛋糕、甜點等沒有膳食纖維的食物所致。
國人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也明顯偏低。一項由中研院、台大及國衛院根據國內三次國民營養大調查的資料加以研究發現,在1993~1996年、1999~2000年及2005~2008年的三次國民營養大調查中,國人的飲食型態呈現榖類與富含澱粉植物性食品的攝取量顯著減少、富含醣類的便利食品逐漸增加、蔬果與乳品攝取量不見成長、烹調用油增加、堅果攝取量低、脂肪攝取量增加等現象,尤其是年輕族群的蔬菜、水果與乳品攝取量不足,含糖飲料的攝取卻達到總熱量的10%左右。
而全穀根莖類的攝取量減少、蔬果的攝取又未增加,使得膳食纖維的攝取量驟減。雖然衛生署建議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為25~35g,但研究發現,90%以上國人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平均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只有15~20g,還不到建議量的2/3,有些年輕族群及銀髮族女性等的膳食纖維攝取量,甚至不到建議量的一半。
粗食淡果 好高纖
蕭敦仁建議,應適度增加全穀根莖類食物的攝取,且最好是未精緻化的全穀根莖類,例如把白米飯改成糙米飯、白土司改成全麥土司、打果汁時不要過濾等;最好是學習數十年前的生活一樣,吃糙米飯、地瓜、青菜、水果,減少肉的攝取量。
此外,在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時,他建議,青菜優於水果,而水果可選擇甜度較低、纖維高的種類,如蘋果、番茄、芭樂等,避免選擇甜度高又精緻的水果。如果無法吃很多的高膳食纖維蔬果,在選擇營養補充品時,也應選擇熱量低、膳食纖維含量高的補充品。
蕭敦仁提醒,平時膳食纖維攝取較少的人,最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增加,以免因腸胃蠕動突然增加,而產生脹氣等不適感;最重要的是,在補充高膳食纖維的食物,尤其是補充高纖維的營養食品時,一定要多喝水,因為膳食纖維可吸水50~200倍以上,水分不足容易導致腸胃不適,而充足的水分才能使膳食纖維發揮最好的功效。
膳食纖維 與好菌、酵素不同
膳食纖維對腸胃道的助益及對便祕的改善最為人所津津樂道,但它和一般所說酵素、益生菌,甚至軟便劑、瀉藥等,可大不相同。
蕭敦仁指出,對腸胃道來說,益生菌是一種活菌,對腸胃道的健康有幫助,但它要在好的腸胃道環境中,才能存活繁殖;酵素是一種活性物質,通常腸胃科醫師所開的酵素是為了幫助消化及食物分解,而市面上所販售的酵素則又加了很多其他成分,因此功效不易掌握。
對便祕的改善來說,軟便劑如氧化鎂,因不被腸壁吸收又溶於水,因為滲透壓增加讓大腸黏膜水分吸收減少、使大便軟化,達到通便的效果,雖然較少造成依賴,但常使用仍可能使腸道的自我調節功能變差,反而影響未來的排便;瀉劑是最不應濫用的一種藥物,它會刺激腸壁神經、使腸蠕動增加,但容易造成藥物依賴,所以不適合長期使用,也不建議使用在孩童身上。至於膳食纖維,蕭敦仁表示,膳食纖維是人體原本就需要的一種營養素,現代人攝取不足,才會造成便祕及腸胃道的一些問題,所以多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,是符合生理需求的改善方式;且膳食纖維只作用在腸道上,也不必擔心造成依賴的問題。
~~本文摘錄自常春月刊 342期~~
搜尋網誌內文章
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
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
永續水產最安心 牡蠣外海養殖、吹冷氣做SPA
我從來沒有生吃過產自台灣的生蠔(即為牡蠣、蚵)。連殼帶肉幾乎占去我整個手掌大,加點水果醋或是檸檬汁入口,其滋味不腥臊、不軟爛,肉質結實鮮美,帶著海洋的自然氣息,這就是生蠔的「正味」。
這顆生牡蠣來自嘉義外海、一處叫作「外傘頂洲」的淺水海域,沙洲面積會隨著海水漲退潮變換形狀。從嘉義、雲林乘管筏出海,一路都是蚵棚架,養殖牡蠣的場域從沿岸到外傘頂洲約莫綿延十八公里遠。生蠔所產的養殖場,就是在外傘頂洲南方、經過產銷履歷認證的海域,此處遠離了人煙,也遠離了台灣西部的工業污染,一直是台灣相當重要的牡蠣養殖區。
「湧升海洋」公司的負責人徐承堉手捧著剛撬開的牡蠣,帶殼長約十來公分的豪氣尺寸,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生蠔,在海水中長成得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,是一般小型蚵仔的兩倍長。經過過濾水循環淨化處理之後,這一口吃下剛剛好的大型牡蠣,就可以生食。
徐承堉說,一般養殖業,都得要耗費大量的飼料,牡蠣則以海洋中的浮游藻為食,完全不必另外餵養飼料,蚵農只需按時在蚵棚上置放蚵殼,蚵苗就會自行附著成長,大大減低了養殖成本以及海洋污染。而蚵肉的蛋白質等營養價值豐富,素有「海中牛奶」之稱,可說是集眾多優點於一身。
尋找像牡蠣這種具「永續」精神的水產,就是徐承堉現在的工作。他將生產端、加工端及銷售端串聯起來,鼓勵漁民加入生產履歷認證,並與符合HACCP認證的加工廠配合,發展出專屬於湧升海洋的生產線,包裝之後再運送至賣場販售。這麼一來,每一顆牡蠣還在養殖的過程中,就已經知道自己長大後,會被送到哪個買家的手上。
徐承堉說,我們平時吃蚵仔會覺得有種臭腥味,還以為那就是牡蠣特有的自然味道。他解釋,其實蚵仔白色多肉的部分是生殖線,裡頭富含蛋白質,蚵殼被撬開之後,牡蠣死亡,蛋白質多多的蚵肉就很容易腐敗。因此,取蚵肉的作業應該在低溫的環境中進行,才不會產生臭腥味,也符合衛生安全。
要生食的生蠔在處理上就更麻煩了。工廠裡的工作人員,拿著高壓水在牡蠣殼上噴來沖去,帶走殼上泥沙,像是在為牡蠣做SPA。接著,再送進「澡盆」裡,一顆顆仔仔細細的刷洗,原本烏漆抹黑的牡蠣殼,頓時換上雪白新衣。
這會兒才是關鍵步驟,湧升海洋發展一套專利的「淨化程序」,在牡蠣感到舒適自在的低溫中,以循環的過濾水讓牡蠣在裡頭浸泡超過四小時。牡蠣很放鬆的吃水、吐水,就會在這過程中將體內生菌吐出。徐承堉說,在台灣要符合「零腸炎弧菌」的嚴格標準,才能過關。
徐承堉雖然懂得許多與養殖漁業相關的眉眉角角,但他笑說,真要他下池養魚,還真的沒有辦法,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,我就是要將這些專業用心的人,集結在一起,讓生產者、銷售者和消費者各方都互利。」
在湧升,不但可以嘗到永續水產,也能夠看到永續的經營方式。
~~本文引自商業週刊~~
這顆生牡蠣來自嘉義外海、一處叫作「外傘頂洲」的淺水海域,沙洲面積會隨著海水漲退潮變換形狀。從嘉義、雲林乘管筏出海,一路都是蚵棚架,養殖牡蠣的場域從沿岸到外傘頂洲約莫綿延十八公里遠。生蠔所產的養殖場,就是在外傘頂洲南方、經過產銷履歷認證的海域,此處遠離了人煙,也遠離了台灣西部的工業污染,一直是台灣相當重要的牡蠣養殖區。
「湧升海洋」公司的負責人徐承堉手捧著剛撬開的牡蠣,帶殼長約十來公分的豪氣尺寸,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生蠔,在海水中長成得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時間,是一般小型蚵仔的兩倍長。經過過濾水循環淨化處理之後,這一口吃下剛剛好的大型牡蠣,就可以生食。
徐承堉說,一般養殖業,都得要耗費大量的飼料,牡蠣則以海洋中的浮游藻為食,完全不必另外餵養飼料,蚵農只需按時在蚵棚上置放蚵殼,蚵苗就會自行附著成長,大大減低了養殖成本以及海洋污染。而蚵肉的蛋白質等營養價值豐富,素有「海中牛奶」之稱,可說是集眾多優點於一身。
尋找像牡蠣這種具「永續」精神的水產,就是徐承堉現在的工作。他將生產端、加工端及銷售端串聯起來,鼓勵漁民加入生產履歷認證,並與符合HACCP認證的加工廠配合,發展出專屬於湧升海洋的生產線,包裝之後再運送至賣場販售。這麼一來,每一顆牡蠣還在養殖的過程中,就已經知道自己長大後,會被送到哪個買家的手上。
徐承堉說,我們平時吃蚵仔會覺得有種臭腥味,還以為那就是牡蠣特有的自然味道。他解釋,其實蚵仔白色多肉的部分是生殖線,裡頭富含蛋白質,蚵殼被撬開之後,牡蠣死亡,蛋白質多多的蚵肉就很容易腐敗。因此,取蚵肉的作業應該在低溫的環境中進行,才不會產生臭腥味,也符合衛生安全。
要生食的生蠔在處理上就更麻煩了。工廠裡的工作人員,拿著高壓水在牡蠣殼上噴來沖去,帶走殼上泥沙,像是在為牡蠣做SPA。接著,再送進「澡盆」裡,一顆顆仔仔細細的刷洗,原本烏漆抹黑的牡蠣殼,頓時換上雪白新衣。
這會兒才是關鍵步驟,湧升海洋發展一套專利的「淨化程序」,在牡蠣感到舒適自在的低溫中,以循環的過濾水讓牡蠣在裡頭浸泡超過四小時。牡蠣很放鬆的吃水、吐水,就會在這過程中將體內生菌吐出。徐承堉說,在台灣要符合「零腸炎弧菌」的嚴格標準,才能過關。
徐承堉雖然懂得許多與養殖漁業相關的眉眉角角,但他笑說,真要他下池養魚,還真的沒有辦法,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,我就是要將這些專業用心的人,集結在一起,讓生產者、銷售者和消費者各方都互利。」
在湧升,不但可以嘗到永續水產,也能夠看到永續的經營方式。
~~本文引自商業週刊~~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