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網誌內文章

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

脂肪最愛往肚子跑!2招拒當大肚男、小腹婆


~~ 本文轉自天下雜誌 ~~
該不該減肥,除了看傳統的身體質量指數(BMI)外,中年男人常有的鮪魚肚問題,也要特別小心。腰臀圍異常的人,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等慢性病。
腰圍過大者的冠心病發病率較正常人高三至五倍,糖尿病的發生率高三至九倍,膽腎結石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四至六倍。
BMI和死亡率呈現U型關係,(隱喻人不可太胖、也不可太瘦)並沒有什麼新意,這一、二十年來世界各國一直都有這類的文章發表,但世界各國也沒有因為這樣數據的呈現,而依這個U型來調整肥胖的定義。
若是我們研究年輕成人,就會發現並沒有U型的現象,只見J型,就是說BMI愈高,死亡率愈高。但是檢視年紀大的人就會發現,年紀愈大的人群,U型愈深,底盤愈右邊。也就是在老人裡BMI好像愈大愈好,因此許多人在問老人是不是胖一點好呢?

其實,這中間有一個時序顛倒的偏差在裡面。就是老人裡有很多瘦瘦的人,其實已經是身體出了狀況,逐漸消瘦,其死亡率就高,很多瘦的人是因為長期抽煙、或慢性病纏身很久。
中廣身材代表的不只是肥胖,也暗示著代謝異常的問題。
今年的糖尿病醫學年會,就以糖尿病造成的肥胖,稱為「糖胖症」為主題,探討糖尿病與肥胖相互影響,所造成如血壓上升,血糖、血脂偏高等問題。 
血糖代謝不良的人,容易有腰臀圍異常的情形。成大家醫科主治醫師吳至行解釋,血糖代謝問題的原因通常有兩種,
一是分泌的胰島素量不足。
二是雖有分泌足夠的胰島素,但胰島素的功能有問題,導致糖份吸收不良。在成人糖尿病裡面,通常以第二種情形居多,這個族群的人,也常有腰圍肥胖的問題。
因為胰島素除了可以代謝醣類,也會促進脂肪囤積。
成人常見的血糖問題,因為胰島素的功能不佳,身體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幫助醣類吸收。
分泌過多的胰島素,會增加脂肪堆積,肚子是身體擴展性最大的地方,所以脂肪就會堆積在肚子附近。
腹部脂肪堆積,會影響代謝功能。
在腹部脂肪堆積的狀況下,功能不好的胰島素濃度愈來愈高,並使得游離脂肪酸過多,阻礙肝臟對胰島素的清除能力,連帶影響其他代謝功能,造成惡性循環。
另一個導致鮪魚肚的原因,是作息不正常。工作時間過長或過勞,或是白天睡覺、晚上工作的夜貓子,容易使代謝不正常,造成過多的熱量堆積體內,而讓腰圍突出。
代謝不良會造成內臟型肥胖。台大家醫科醫師夏慧欣解釋,器官代謝不良,會讓脂肪堆積在內臟,形成脂肪肝等內臟型肥胖。
控制飲食做起
消滅鮪魚肚,從控制飲食做起。中年發福的主因,有一大部份是因為基礎代謝率下降。基礎代謝率是維持人體功能的基本能量需求,過了二十五歲之後,人體基礎代謝率就逐年下降,平均每十年減少二~五%。
隨著年紀的增加,攝取的熱量要跟著調整。要降低身體負擔,因應機能老化,攝取三大營養素有一定比例,蛋白質一○~二○%,脂肪二○~三○%,醣類五○~七○%。
對於外食族而言,便當的營養比例當中,脂肪、蛋白質過多,白飯是沒有纖維的醣類,三大營養素的比例不均勻,容易發胖。
到自助餐挑選菜色,盡量多選蔬菜,主食以糙米飯為主,少吃精緻白米飯。蔬菜的烹調方法,以少油為主,一天至少要吃到五種顏色的蔬菜,最好紅、黑、綠、黃、白各色都要吃到。
菜色搭配上,盡量一餐一種肉類,蛋白質的攝取才不會太高。蛋白質的攝取,一半動物性,一半植物性。「蛋白質攝取偏高,脂肪也會高,」營養師趙思姿提醒。
加上多樣性的飲食,比較容易有滿足感。
湯類的食物,盡量少喝湯,因為湯裡通常含過多的鹽,鈉容易造成身體水腫,並增加高血壓的機率。
口味上,盡量不要太重。太刺激的食物,容易使味蕾受傷,味蕾的反應變遲鈍,就會想要攝取肉類、糖類等口味較重的食物。
「在吃到比較豐富的菜餚後,應該少喝飲料,改喝開水沖淡口味,」趙思姿建議。
定時定量也重要
三餐的定時定量也很重要。最好在九點前吃完早餐,中午十二點到一點吃中餐,晚上五到七點間吃晚餐。根據中醫,早上七到九點是胃經的時刻,中午一點到三點是小腸經,晚上五到七點是腎經,腎就像個蒸氣機,需要吃東西才能有效運動。 

減肥的重點不是計算熱量多寡,而是生活習慣定時,營養均衡,搭配運動。
「只要能達到目標體重,維持不復胖,就是成功的減肥,」趙思姿提醒。
但除了飲食時間需要注意以外,脂肪的攝取也需要有正確的方式與知識。
脂肪 吃得少不如吃得巧
說到「脂肪」,許多人變得斤斤計較,唯恐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大肚男或小腹婆。然而,攝取脂肪,真的愈少愈好嗎?
血管內過高的脂肪,是冠心疾病、中風等疾病的危險因子;脂肪肝、腰圍過粗的警訊,更時時讓吃多、吃好又少運動的現代人繃緊了神經。
然而,並不是一味避免脂肪就好,許多對脂肪的錯誤觀念,更可能傷害健康。
脂肪愈少愈好嗎?
錯。雙和醫院減重門診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,脂肪吃多了的確會胖,因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一公克含四卡熱量,但脂肪一克卻可轉換為九大卡,但「脂肪無法被取代,」劉燦宏說。
因為脂肪由脂肪酸構成,脂肪酸中的必須脂肪酸,一定要從食物攝取中獲得,無法自行合成。
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,一旦脂肪攝取不足,可能會引發賀爾蒙失調,影響生長發育。也可能傷害皮膚結構,使得皮膚乾燥搔癢。
另外,細胞膜的完整周全,以及脂溶性維生素A、D、E、K的吸收,和臟器的保護,其實都需要油脂。
因此完全避除脂肪是不行的。 重點在於「適量」。
劉怡里指出,食物中油脂的攝取,不該超過總熱量的三○%,如果是一天必須攝取一千八百大卡,則油脂的攝取不應該超過六○克。
此外,在這三○%來自油脂的熱量攝取中,也有各種脂肪酸比例的問題。
例如以一天攝取一千八百大卡的人來說,劉怡里建議,Omega 6 應該佔總熱量二%;而膽固醇則不該攝取超過三百毫克,如果有心血管疾病,更該減到兩百毫克。
必須脂肪酸的研究權威阿提米斯.西莫波羅絲指出,現代人的肥胖,許多人是因為Omega 6攝取過量,但Omega 3卻攝取不足。兩者的完美比例應該在一:一,但現代人卻常嚴重失衡,美國甚至是二十:一。
「理想的飲食型態應該含有適度的健康脂肪,」她在書中指出。「攝取脂肪是不會讓人肥胖的。讓人體重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運動太少,或吃下的脂肪種類不對,或吃下的熱量太多。」
低油飲食就沒問題嗎?
錯。重點同樣在於熱量和脂肪的種類。
劉怡里指出,有些人採「低油」飲食,自己控制油脂的攝取量,但卻忽略了這些油脂的種類,例如不吃正餐,避免油脂,但卻吃洋芋片、喜餅,這些食物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都是高的,對健康也沒有益處。
而就算吃下去是好的油,也不可以過量,不可超過總熱量的三○%。
而就算是「低脂」飲食,劉燦宏指出,低脂食物還是有脂肪,只是比較少。甚至標榜零脂肪的食物,也還有其他成份,熱量不是零。
西莫波羅絲指出,吃含脂極低的食物,卻吃下大量的碳水化合物,更可能將身體變成一個「脂肪製造機」,且身體製造出的會是增加心臟病風險的飽和脂肪「棕櫚酸」。
代脂食物是減肥救星嗎?
錯。歐美國家使用假的人造脂肪如Olestra來控制卡路里。這類由糖和植物油合成的人造油脂可以油炸,因此被用在洋芋片或者餅乾。但西莫波羅絲指出,這種愚弄味蕾的替代品,卻無法愚弄身體,會讓人更想攝取含高脂肪的食物。
劉怡里指出,有的人會在吃了之後出現腹瀉腹痛的問題,更會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,又因為腹瀉,讓營養素不足的問題更惡化。劉怡里建議,使用代脂食物,要特別注意脂溶性維生素的補充。
隱藏性的脂肪在那裡?
現代人對脂肪攝取愈來愈小心,但劉怡里提醒,許多隱藏性的脂肪,最容易被忽略。
例如,炒麵;中西式點心如綠豆糕、酥皮點心;全脂奶;貢丸;油豆腐;雞皮等,都是高脂食物,卻常被忽略。
烹調方式也有影響。例如有人不吃炸的東西,卻吃三杯和紅燒,或者吃滷味的醬汁,或者喝羹湯等,都有隱藏性的油脂。
另外,不只油會轉成脂肪,精緻糖也是脂肪來源。例如蛋糕、甜甜圈、沙其馬等點心,都會轉換成體脂肪,「不吃脂肪還是會有脂肪,」劉怡里說。
甚至水果吃太多也會。她建議一天水果攝取二到三份(一份為一個碗的大小)即可。
低脂高纖,減少壞膽固醇
膽固醇是細胞膜的必需成份及體內荷爾蒙的原料。除了吃進去動物性食品含有膽固醇,體內的肝、腦和小腸也會自行合成膽固醇。降低壞膽固醇的飲食,基本上以低脂高纖為主。
少吃:
●脂肪含量高:如油炸、油煎的食物,及動物的表皮,如豬、雞、魚皮等。
●膽固醇含量高:如內臟(腦、肝、腰子)、蟹黃、蝦卵、魚卵等。每週的蛋黃攝取不超過二~三個。
多吃:
●含纖維質:如蔬菜、水果、未加工的豆類,及多醣類食物,如五穀根莖類。

●含Omega-3脂肪酸的魚類:如秋刀魚、鮭魚、日本花鯖魚、鰻魚、白鯧魚、牡犡等。